江南小说>历史小说>大宋文豪>第385章 庞太师与司马光
  并州州衙。

   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格窗,在青砖地上投下大片大片的光影。

   河东路经略使、知并州事庞籍,这位前宰相此时独坐于官署值房内,面前摊开的是麟州知州武戡与麟州通判夏倚联名呈递的文书。

   他的目光在上面逐字逐句地扫过。

   武戡与夏倚详细禀报了近期在屈野河东岸、麟州州城以南成功构筑前沿据点横阳堡的经过并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进取之策。

   他们请求河东经略使司增派精锐禁军三千、工程役兵五百,在横阳堡西南不远处,择险要地形,再筑一座规模更大、防御更为坚固的核心寨堡,与横阳堡形成掎角之势。

   文书中给出了明确计划,一旦新堡建成,便将废弃旧有的横戎、临塞两处小型寨堡,将兵力、物资集中进驻新堡,并以此堡与横阳堡为中心,在麟州州城南面建立起一道连贯的烽火台预警体系。

   武戡等人断言,依此方案实施,宋军便能有效控制屈野河东岸若党项人企图向北耕种,则出兵驱逐;若其已播种,则派兵踩踏毁坏庄稼;若遇大股夏军来袭,则依托坚固堡寨防守。

   如此,堡寨外围三十里范围内的肥沃土地,党项人必将不敢涉足,麟州州城南方五十里内的边境地带,也可获得长久安宁。

   庞籍的手指轻叩着桌案,发出“笃笃”的沉闷声响。

   麟州方面的提议,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晰,那便是在屈野河东岸主动前出,建立一道坚实的屏障。

   这与庞籍本人之前制定的“若遇夏军大规模入寇,则收缩兵力至屈野河东岸,依托地利避而不战,待其人马疲敝、粮草不继时自然退却”的弹性防御策略并不冲突。

   过去几年,面对夏军骑兵的季节性扰边,这种“坚壁清野、俟其自退”的战术已反复验证过其效用。

   而这种策略的前提,就是要确保宋军对屈野河东岸的控制权。

   因此,麟州方面在东岸采取主动筑堡的防御策略,试图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压缩党项人在屈野河东岸的活动空间,庞籍是认可的。

   不过是否要在这时候继续前出,以及应该在何地筑堡,是否会被夏军突袭,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思绪至此,一个沉稳干练的身影浮现在庞籍脑海中。

   庞籍抬头,对侍立在门口的小吏吩咐道:“去请司马通判来见。”

   不多时,并州通判司马光应召而至。

   时年三十八岁的司马光,在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庞籍面前,显得格外年轻。

   他步入值房,一丝不苟地向庞籍行礼:“下官司马光,参见庞相公。”

   庞籍看着眼前举止从容的副手,目光中流露出了毫不掩饰的期许。

   司马光之父司马池,乃是庞籍生平挚友,两人志同道合,情谊深厚,而在司马池逝世后,庞籍便将司马光视为己出。

   庞籍不仅在司马光的学业和生活上提供帮助,还在仕途上竭力提携,如今更将其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可谓亦师亦父。

   这些年来,他亲眼见证司马光从一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成长为一名精明强干、恪尽职守的官员,对其品性与能力深信不疑。

   “不必多礼,坐。”

   庞籍指了指旁边的椅子,随即将麟州的文书递了过去。

   “你先仔细看看这个,麟州武戡、夏倚送来的。”

   司马光双手接过文书,凝神细读。

   他阅读速度不快,时而微微蹙眉,时而指尖在文字上轻轻划过,显然是在深入思考其中的利害关系。

   良久,他放下奏疏,抬头望向庞籍,静候指示,并未急于发表看法。

   “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得结合经略使司内存放的麟州堪舆图来看。”

   庞籍除了作为并州知州是并州通判司马光的顶头上司之外,他更重要的差遣是河东经略使全权负责整个河东路的军务。

   司马光在经略使司内没有任职,而堪舆图是军国机密,他要看就必须得有河东经略使庞籍的批条。

   不多时,司马光便取来了麟州堪舆图。

   司马光根据文书的内容,找到了堪舆图上屈野河东岸那片被党项人占据的区域。

   从银城寨至神木堡,方圆数十里的地带。

   这片土地原本都是大宋的,但长期被党项人所持续渗透、占据,这里地形极为特殊,外围是崎岖险峻的山路和茂密的杉柏丛林,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但其核心区域,却是适宜耕作的平坦谷地。

   可以说,这片土地如同插入宋境的一枚楔子,由于近年来已被夏国方面实际控制,虽未大规模驻军,但其间的零星耕种和游骑活动日益频繁,成为威胁麟州州城并掣肘宋军行动的心腹之患。

   宋军如果渡过屈野河到西岸作战,就不得不考虑后路被从此地出发的夏军所截断的风险。

   麟州方面请求筑新堡,其深层目的,正是要强力压缩夏国在这个桥头堡的存在,将战略缓冲区向外推进,化被动为主动。

   “筑城易,守城难,持之久远更难。”司马光心中默念道。

   他深知在边境线上兴筑一座大型军事堡寨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是调动数千兵民、耗费巨万钱粮的工程,更是一次极具风险的举动,很可能打破庆历和议以来宋夏之间虽小摩擦不断,但大体还能维持和平的脆弱状态。

   司马光看着堪舆图开口道:“麟州的武戡、夏倚身处最前线,州城安全被这片区域内的夏军时刻威胁,故而这种请求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是否低估了潜在的危险?

   “接着说。”庞籍微微颔首,鼓励道。

   “下官觉得,主要是要看所选择的新堡址是否真的具备‘一夫当关’的地利,以及在筑堡过程中,夏军会不会大举来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我军负责筑堡的军士和役夫既无寨堡可以依靠,又没办法马上撤回横阳堡,便有被围歼的危险。”

   “你说的不错。”

   庞籍对司马光这份沉着冷静的态度颇为满意,道:“麟州所请,筑堡屯兵,看似是积极的防御进取之策,若能成功,确可保一方安宁,功在长远然则,边陲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奏疏中所言地形、敌情,是否尽实?是否有瞒报、漏报之虞?所选堡址是否真乃形胜之地,足以扼守要冲?尤其是屈野河西岸的白草坪,地势究竟如何?是否视野开阔,无隐匿大军之险?”

   庞籍的手指,点在了堪舆图上位于横阳堡西南,也就是新堡预设位置的对岸。

   屈野河西岸那片名为“白草坪”的开阔地带。

   因为横阳堡是靠东依山而建的,而为了控扼住屈野河东岸的狭长沿河走廊,新堡就必须建在靠近屈野河的地方。

   而其对岸的“白草坪”是否可能隐藏着夏军伏兵,或存在容易被夏军利用的攻击路径,这些关键信息仅凭一纸文书是根本没法判断的,必须依赖可靠的实地勘察。

   毕竟,庞籍作为河东经略使,一旦做出向南筑堡的决定,那就是要为此负主要责任的。

   而这些关键信息,庞籍必须要派亲信去勘察,才能根据反馈做出判断。

   “如你所言,我军在新堡尚未建成之际,极易遭其突袭,届时非但不能拓土保境,反可能损兵折将。”

   庞籍顿了顿,目光落在司马光身上:“武戡等人身处其境,或见利而忘害,而此事关系重大,决断需基于确凿无误的实地情报,我思忖再三,唯有派一稳重练达、洞察秋毫之人,亲赴麟州边境,巡视勘察,方能明辨虚实…你素来心思缜密,此事我意交由你去办,你可愿往?”

   司马光闻言,神色一凛,立即起身,拱手肃然道:“蒙相公信重,委以边事重任,光虽才疏学浅,亦知此事关乎国家边陲安危、将士性命,岂敢有丝毫怠慢?必当竭尽驽钝,亲临边境,详细勘察地形地貌,探明后据实回禀,以供相公明断。”

   “很好。”

   庞籍颔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但仍不忘细细叮嘱:“你此行,首要任务便是彻底勘察白草坪,需细察其地势起伏、植被分布,判断能否藏兵,我军若在东岸筑堡,是否会处于其俯冲或夹击之下。其次,勘察麟州所选新堡址的地形、供水、交通情况。最后,亦须留心麟州乃至整个河东路前沿的民生农耕、粮草储备、军队士气、武备整饬等情况,归来后详实报我。”

   “谨遵相公指点。”

   司马光郑重应诺:“在下定当亲历险隘,细察毫芒,审度地势之利、攻守之便,绝不敢以臆测代替实察,必使相公能据此做出万全之策。”

   “嗯,我自然信你。”

   庞籍与他说完正事,问道:“对了,最新的邸报看了吗?”

   “看了。”

   司马光正襟危坐,答道:“邸报上只说因六塔河旧案余波,贾枢相用人不明受了些处分,具体内情尚不清楚,还请相公指点。”

   “贾昌朝被贬为权知枢密院事,削去了同平章事的相衔,还需闭门思过百日,表面是因他荐举的大名府通判孙兆牵涉构陷流言,他需承担连带责任,然实则却是与文彦博政争之结果。”

   庞籍放下茶盏,说道:“贾昌朝此人,机巧有余而持正不足,与韩琦素来不睦,如今他在枢密院权柄受限或许并非坏事韩琦为人刚直,通晓边事,在枢密院那边少些掣肘,我们这边或许也更能施展开拳脚。”

   庞籍与韩琦关系还是不错的,两人当年在西北前线共事过,都是大宋难得知兵的文臣。

   司马光若有所思道:“如此说来,西府格局将有变动,只是贾相经营日久,此番虽受挫,恐不会甘休,日后朝中波澜恐仍难平息。”

   “是啊。”庞籍叹了口气,“庙堂之上,风云变幻,谁又能长盛不衰呢?”

   “对了。”

   庞籍话锋一转,忽然问道:“你可留意到今科状元陆北顾?”

   司马光点头道:“陆北顾连中四元名动天下,下官岂能不知?听闻他殿试后授官殿中侍御史里行,此次大名府之事,他似乎也是关键人物?”

   “正是此子。”庞籍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我听说,此番查案,他不仅胆大心细,在大名府贾昌朝的地盘上硬是撬开了口子,拿到了关键证据,更难得的是,面对禁军围堵,竟能临危不乱,以智脱身而且返京后首次上疏,便直指时弊,言辞犀利,切中肯綮,连官家都为之动容,如此年少成名而不骄,身处漩涡而不惧,颇有本事,实乃智勇双全之才。”

   司马光认真听着,他对有才学、有气节的士大夫向来敬重,便道:“相公如此推崇,想必此子确有过人之处,若真能持身以正,心系社稷,实乃国之栋梁。”

   “朝廷正值多事之秋,亟需你们这等年轻有为、敢于任事之辈。”

   庞籍又道:“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如此锋芒毕露,恐已得罪不少人,前路未必平坦……且看其日后如何自处吧。”

   两人又聊了聊最近朝中发生的事情,庞籍一如既往地给司马光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门道,让司马光又多了些对庙堂之事的理解。

   “好了,此番前往麟州还是较为紧急的,早日启程吧不过塞北春迟,风沙犹烈,路上要多穿些衣服,保重身体。”

   庞籍叮嘱后,又亲自写了文书。

   他以河东经略使的身份,给司马光调了经略司直辖的一千精锐禁军随行护卫。

   当然,名义上是河东经略使司为了应对麟州方面日趋紧张的边境局势而增兵,司马光不过是恰好与之“同行”而已。

   司马光自是感激不已。

   毕竟,他一个并州通判,去麟州出公差实地勘察,正常来讲给他配几十个兵丁就够了,庞籍此举完全是担忧他此行的安危。

   “多谢相公,下官告辞。”

   司马光再次行礼,而后转身退出值房。

   望着司马光离去,庞籍深邃的目光重新落回案上那封文书上。

   庞籍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先后担任过陕西体量安抚使、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狄青、周美等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对夏军略方面,可以说整个大宋都没有哪个文官敢保证就比他更加谙熟。

   庞籍深知,在宋夏对峙的这盘大棋局中,麟州方向的任何进一步动作,都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而司马光的勘察结果,将成为他是否落下这关键一子的最重要依据。 大宋文豪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